布鲁氏杆菌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及其解释框架
TUhjnbcbe - 2021/5/12 17:58:00

摘要:20世纪早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深受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类疾病的困扰;在一系列干预措施的实施下,农村传染病的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下降,至今保持在低流行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慢性病的患病率快速上升,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生命历程的研究视角下,结合医学人类学对生物—社会文化整体性的强调,慢性病可分为过度损耗类慢性病和过量摄取类慢性病。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历铭刻在身体之上,以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是早年“苦日子”在人们身体留下的印记;后者则是生计转型之后,物质资源的丰富和身体消耗的减少同时发生,“好日子”的快速到来使得长久遭受饥饿和劳累的身体难以适应,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这种不适的身体呈现。从根本上说,过量摄取类慢性病看似源自当前“生活的甜蜜”,实则是早年经历的身体再现。厘清社会制度、生计模式、文化心态、身体习性和健康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持有对中国农村疾病谱转变及其内在逻辑的清醒认识,有助于农村健康促进*策的合理制定和精准实施。

关键词:疾病谱生命历程过度损耗过量摄取生物—社会文化错位

作者余成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广州)。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数据显示,以心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每年导致全球多万人死亡,相当于总死亡人数的71%;每年有万30—69岁的人死于慢性病,这类“过早”死亡中的85%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上述数据与世界卫生组织年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虽然传染性疾病、急性病以及其他意外仍然是人们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威胁;慢性病正快速成为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统计数据印证了世界卫生组织的上述警示。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2‰,死亡率为/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毋庸置疑,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性疾病和急性病,成为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首要问题。面对国人疾病谱的重大转变,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年)》,进一步指明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

上述数据主要是基于疾病谱(diseasepatern)这一维度对全球和中国健康状况作出的总体描述。疾病谱是将疾病按其危害程度的高度而作出的排序。一些卫生统计数据和学术文献常用死亡率作为指标来排列疾病顺序(即死亡疾病谱或死亡谱),以此判断何种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威胁最大。死亡无疑是对健康的最高威胁,然而用死亡率来排列疾病,容易将严重致命的疾病(比如恶性肿瘤、烈性传染病)摆在死因的首位,忽视了那些虽然不会快速致命,却广泛分布,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持久影响的疾病(比如风湿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故而本文将疾病谱界定为按患病率或发病率的高低而排列的疾病顺序,其目的不在于展现哪些疾病更易导致人们的死亡,而是着眼于各种疾病的发生频率、疾病的种类及其变动情况,从而有利于我们分析疾病的流行特点和风险因素,以获得居民的患病规律,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总体上看,有关疾病谱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领域。其文献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疾病谱及其变迁仅仅作为研究的背景,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农村疾病谱的变迁及其解释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