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布病的概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发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与动物间的传染病。人类通常因接触到患病的牲畜或其污染物而感染此病,其症状之一便是持续的疲乏无力,因而也被俗称为“懒汉病”。这种病菌在日光下照射仅需10-20分钟,或在60度高温下加热10-20分钟,亦或是用3%的漂白粉澄清液处理数分钟,便能被有效杀灭。值得注意的是,布鲁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相当顽强,它能在干燥的土壤、皮毛以及乳类食品中存活数周到数月之久,甚至在水中也能存活长达5日至个月。
人类通常通过与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接触,或暴露于被其污染的环境中而感染布鲁氏菌病。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动物,如羊、牛、猪、鹿、犬等60多种。
02感染风险与传播途径
通常,与患病家畜及其制品有接触的人,或是生活在疫区且与被污染的环境有交集的人,都存在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风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工作者,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运输和加工的人员,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员,他们由于职业原因,更容易接触到布鲁氏菌,因此也更易感染。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与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接触,或是在疫区生活并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传播。此外,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工作者,以及从事畜产品收购、运输和加工的人员,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到布鲁氏菌,因此更容易受到感染。
接触感染:通过皮肤或粘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例如在接羔或屠宰过程中。
消化道感染:食用或饮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水或食物,细菌通过口腔和食道粘膜进入人体,如生奶和生肉。
呼吸道感染:布鲁氏菌常与飞沫或尘埃一起被吸入呼吸道,进而进入肺泡造成感染。
03临床表现与应对措施
人在感染布鲁氏菌病后,通常会经过1至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于感冒,包括全身不适、乏力、失眠、食欲减退、劳动力减弱、头疼和多汗等。部分发病较急的患者,在初期就可能出现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和乏力等典型症状。
一旦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应立即前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布病相关检查,以便确诊并接受及时治疗。
0布病的治疗和慢性化预防
布病的病程因人而异,通常在3至12个月之间。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只要治疗及时且措施得当,预后通常良好。然而,也有部分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能导致病情由急性转为慢性,出现反复发作,甚至可能持续数年或终生不愈,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但布病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死亡。
布病病程的慢性化通常与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当有关。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合理的预防措施。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多数患者可以成功控制病情,防止其向慢性阶段转化。
确保早期确诊并迅速启动治疗。
务必遵循标准的治疗方案,包括选用恰当的药物、保证充足的疗程,避免在症状稍有缓解、疗程未结束时擅自停药。
05布病的预防策略
布病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旨在降低感染风险。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减少布病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等。
传染源管理至关重要:建议采用圈养方式,确保羊(牛)棚圈与居住区保持距离,远离水源。同时,应避免在住房内产羔和卧室养羔,并禁止随意抱玩羊羔。
严格检疫与免疫措施: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阳性病畜需由专业畜牧部门进行淘汰扑杀。此外,对健康家畜进行免疫接种,以提升其免疫水平,增强对布病的抵抗力。
切断传播途径:在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随意丢弃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以防环境污染和布病传播。建议将其深埋或焚烧处理。同时,定期对牲畜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饭前勤洗手,避免食用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饮生奶。对于从事饲养、放牧、畜产品加工和兽医等工作的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如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等。工作后务必洗净双手,并对污染地面和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06牂畜感染的影响与应对
家畜感染布病后,常会出现流产、不孕、死胎等症状,同时伴有关节肿胀、拐腿和公畜睾丸炎等病症。这将严重影响其繁殖成活率,降低产肉量和产奶量,从而对畜牧业造成不良影响。
一旦发现牛羊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如流产、不孕等,应立即向兽医报告,并由专业人员对病畜进行详细检查和妥善处理。严禁私自屠宰或贩卖病畜,以防止布病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