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河南首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无导线
TUhjnbcbe - 2024/8/19 16:4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电极拔出。”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起搏参数良好,符合植入要求。”

8月4日下午2时,医院介入手术室,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义强和著名心外科专家、医院副院长朱汝军带领心血管内科七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黄琼、副主任医师李靖、副主任医师王磊、主治医师梁占涛及麻醉科主任孟宪慧等共同为58岁的张女士运用准分子激光鞘进行电极导线拔除,并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当电极被顺利拔出,无导线起搏器成功植入,这标志着河南首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无导线起搏器一站式手术成功实施。

10年前,张女士活动时感到心慌、头晕伴乏力,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显示为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后转入医院住院治疗并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好转出院一直自感效果良好,就养了几只羊贴补家用。

4年前,张女士因起搏器囊袋破溃感染医院治疗,经细菌培养,发现张女士是布鲁氏杆菌感染,布鲁氏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不易被治愈,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由于经济原因,这些年张女士一直未更换起搏器,心血管内科七病区副主任医师李靖多次耐心地为其进行囊袋清创、换药并进行药物治疗。

身体的病痛医院治疗,也令张女士万分烦忧。

一周前,张女士由于胸壁囊袋处肿胀、皮肤发红,局部电极外漏,入院前12小时出现发热症状(最高体温38.5度),急诊转入医院心血管内科七病区治疗。

经黄琼、李靖等专家检查,张女士的起搏器囊袋感染,起搏器已无法正常工作,需要尽快拔出电极。否则将危及生命。

经过反复沟通,在张女士充分了解更换起搏器的必要性和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同意拔出电极,重新安装起搏器。

袁义强带领手术团队研究病情,发现以前埋置的两根电极与周围组织黏连严重,游离困难,无法用常规方式拔出。

袁义强介绍,随着心律植入装置(包括起搏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应用数量的快速增加,植入装置感染及电极故障的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外业界的共识是,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一旦确诊,尽早行感染装置的整体拔除,这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导线拔除的难度会因导线与血管内膜或心内膜的粘连程度和位置而异,有些可以徒手拔除或利用简单工具拔除,而有些粘连严重者,需要借助准分子激光消融粘连组织进行拔除。

准分子激光鞘电极拔除术是近年来国外开展的新型技术手段,已成为经静脉拔除术的首选方法。该技术在准分子激光的作用下,使电极和其外周的心肌、沿途血管游离出来,能显著降低拔除术对心肌及外周组织的损伤,并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前,患者要做这种手术需要远赴北京等较大的心脏中心治疗,现在则在河南省内就能治疗。

在袁义强、朱汝军的带领下,手术团队为张女士行全麻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术。在经食道超声实时监测下,切开囊袋后取出电极,从股静脉入路,应用激光鞘沿锁定钢丝推进至电极远端,使电极顺利与血管壁、心肌组织分离,游离导线,成功将电极取出。整个手术过程中,心脏外科医生全程守候在旁,一旦出现血管或心脏损伤可随时准备手术抢救。

紧接着,手术团队为张女士实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目前,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属心血管内科前沿技术,截至发稿时,医院独立实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已达17台,为河南省较医院。

(右上和曲别针进行对比的是无导线起搏器,左边为双腔起搏器)

袁义强说,就张女士的病情而言,无导线胶囊起搏器因积小,无需切开皮肤做囊袋,不必通过导线连接心脏和心脏外起搏器,是通过皮肤穿刺的方法植入心脏内发挥作用,体表看不到起搏器和手术痕迹,可以减少起搏器手术部位感染以及与其相关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的风险。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的实施过程很像我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的过程,先用一个导线(火箭)和鞘(助推器)把起搏器(卫星)从切开的股静脉送入,直达心脏内部的室间隔右室面(预定轨道),之后,导线和鞘与起搏器分离(星箭分离),并原路返回。此时起搏器张开插入心肌,开始搏动工作(卫星打开太阳帆板开始绕地运行)。

两个手术总计用时2小时,手术过程圆满顺利。

术后,张女士被转往心内科七病区,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了,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恢复顺利。

(医院李红/文蒋波宋航/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首例准分子激光鞘电极导线拔除无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