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羊布鲁氏菌病属于高危害性、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严重影响规模化养羊经济效益的重大疫病之一。

一、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呈稽留热,出现游走性关节炎及红热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母羊发生繁殖障碍性综合征,公羊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剖解病理:主要内脏肝、肾、脾、肺不同程度水肿及出血(瘀血、色变);关节肿胀、关节囊腔积液;全身淋巴结炎性水肿、切面外翻且多汁;胃、肠广泛性或散在出血及炎性反应;气管、支气管、肺轻度至中度卡他性炎症;公羊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明显肿大或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妊娠后期母羊可见胎衣滞留、呈胶样浸润,部分表面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性渗出物,胎衣明显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普遍呈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瘀血及出血,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见坏死灶。该病属于严重繁殖障碍性疾病,重点危害种羊及新生羔羊。

二、流行特点

该病可常年发病,春、夏季相对较为高发,呈地方性流行特征。由于该病原自然宿主广泛,故而多种带病动物或携带病原的动物均有可能是该病传染源。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排放进入环境后也是潜在的传染源。该病传播途径较为广泛,主要经采食或呼吸侵入动物机体而构成传染,也可经受损表皮及黏膜侵入传染,还可由携带病原体的吸血昆虫经血液循环传染。易感群包括人和多种动物,因此该病可在人和羊、其他动物(含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母畜妊娠中后期较为高发,多以流产、产死弱胎告终。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该病务必坚持“以防为主”的总体方针:(1)禁止从疫区、病史区(场)引种及购进育成羊,强化产地检疫与公路运输检疫,做到防疫、检疫措施并举,严防死守,以杜绝该病阳性个体进入养殖区域。(2)威胁区、风险区抓好相关疫苗免疫接种,可采用布氏杆菌羊型2号菌苗于每年春初进行注射(每只注射0.5毫升),并定期做抗体综合效价检测,以达到70%以上有效抗体合格率为安全警戒线。(3)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良性宜居环境(清洁、干燥、无菌、采光及通风良好)和进行科学饲喂管理(保证饲草料营养丰富而全价,饮水清洁而充足),以提高羊群整体抗病力,从而预防发病。(4)重视种羊的配前检查,早期淘汰该病阳性检出个体,严防带菌个体间交配繁育,切断垂直传播途径。(5)羊场(舍、栏)内环境、运动场等重点区域定期开展清扫保洁及消毒工作,主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降低该病感染发病风险,推荐采用10%~20%石灰乳、2%烧碱溶液、5%来苏尔等几种消毒剂交叉使用,以提高灭源效果,春、夏季每隔3~5天至少消毒1次,秋、冬季每周至少消毒1次。(6)尽量坚持“自繁自养”,降低外购羊携原传播风险。必须对外引种时,引种后坚持隔离观察30天以上,并经专业实验室做布鲁氏杆菌病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风险后方可混群饲养。

2.治疗。建议对阳性检出个体按照相关规定作扑杀及无害化处置。针对部分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发病羊,笔者推荐处方为“氟苯尼考注射液(用药量为0.1~0.2毫升/公斤羊体重)+复方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用药量为0.1毫升/公斤羊体重)+黄芪多糖注射液(用药量为0.2毫升/公斤羊体重)”混合肌内注射,每天注射1剂,连续注射3~5天;治疗初期若病羊绝食较久(超过24小时以上),建议另侧颈部肌内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5~15毫升,帮助病羊尽快恢复反刍及食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