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故土,原本是世间万物的本性。
战国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哀郢》诗中写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说鸟儿飞得再远,也要返回故乡。相传狐狸临死的时候,如果不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山丘,总是努力把头朝着自己出生和生活过的小山丘。《礼记·檀公上》:“礼,不忘其本。古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到了汉末曹操的笔下,变成了诗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却东西门行》)又,汉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一首中写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谓北方的马儿不管跑到哪里,总是依恋从北方吹来的风。因为北方吹来的风,带着它家乡的气息;那个气息是它从小最熟悉、最难忘、最亲切的气息。南方的鸟儿,不管飞到什么地方、特别是飞到北方,总是选择在向南伸展的树枝上筑巢,因为向南的树枝,离它的家乡更近一点、更近一点。鸟者,禽也;马者,兽也;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
由北朝入隋的诗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县(今山西万荣)人。初仕北齐,再仕北周,入隋后官至司隶大夫。写过一首小诗《人日思归》。所谓“人日”,即农历新正月的初七日。相传古代以农历的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据《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诗的前两句很平常,仿佛诗人在屈指计算时日。时令上人日是入春刚刚七日,可是诗人离家由北方到南方仕宦,已经经过旧年和新年两个年。似不经意,但在平淡的诗句中,思乡之情已经弥漫其中。后两句先说大雁已经由南往北回归,而人却没有能够回归,人归落在雁归之后。人不如雁,情何以堪!接着说春花还没有开放,而思念故乡之情却已经在花开之前勃然生发。人情比花早发,情何等充沛!小诗自然平实,委婉含蓄,思乡之情却表达得细腻真诚,充实饱满。
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诗人写了多少怀念故乡的诗歌,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唐代诗人李白流传最广的一首小诗《静夜思》。诗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似脱口而出,明白晓畅;意蕴丰厚,历久弥新。床,历来有多种解释,或曰像今天沙发一样的胡床,或曰天井里的井栏等。我的看法是,作为研究,完全可以不厌其烦详加考证;但作为一般地理解,似乎不必强作某一解,即便按常理理解为今天的卧具床,也未尝不可。有人说如果解释成今天的床,那么躺在床上,下面就无法说“举头望明月”了。其实,一者,“床前”不一定就是躺在床上,站在床前也可以。二者,即便原来躺着,现在又站起来望明月,也未尝不可,也讲得通。照在床前皎洁明亮的月光,让人以为是铺在地上的白霜。白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与客中旅人凄清的心境是一致的。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思什么不说破。清人沈德潜说:写“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集》)惟其不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像余地,才引起人们更加广泛地共鸣。使得历代客居异地、望月思乡的人,都可以借助于吟咏这首小诗,来抒发自己所特有的丰富情感。
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个游子,有千千万万种思念家乡的内容,但都可以借助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十个字来抒发。换言之,这十个字中涵盖了历代人们千千万万种丰富的情感,可以被人们永远借用。这就是伟大的十个字。这首诗还有一点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人一读就记住,记住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取得,一方面,固然跟这首诗清新自然、诗句如同脱口而出、有到口即消之妙有关;另一方面,我以为更加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首诗所蕴涵在其中并表达出来的情感,跟人们普遍对故乡怀有深厚的真情实感是十分契合的。
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双璧”的杜甫,对故乡也感情深厚,也曾写过十分精彩的怀乡诗。
杜甫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林里红色的枫树叶,在深秋的风露侵蚀下逐渐凋零;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江间波浪滔天,天空浓重的乌云压到地面一片阴沉沉的。菊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已经过了两载。自己还孤舟四处漂泊,虽身不能东归故里,然心却长系故园。人们已经开始动用刀尺赶制冬天的寒衣了,白帝城上传来一阵紧过一阵捣制寒衣的砧声。眼看着一年又要过去了,我对故园的思念却越发浓烈。诗风沉郁顿挫,情感深厚凝重。“孤舟一系故园心”,诗圣无论孤舟漂泊何方,总是念念不忘故乡。
在《秋兴八首》其二中,杜甫在开头便唱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无论走到哪里,总是遥望京华,心系故国故园。在另一首五律《月夜忆舍弟》诗中,杜甫写道: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是诗人唐肃宗乾元二年(),客居秦州,思念当时正处在安史之乱中在河南洛阳一带生活的几个弟弟,所写的一首诗。舍弟,乃谦称自己的弟弟。首联描写大的环境,戍楼上的更鼓声表明夜已经很深,行人都断绝了。深秋边塞的寒夜里,传来阵阵孤鸿的哀鸣。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故乡的那一轮明月总觉得最皎洁明亮。颈联写虽有兄弟但都四处离散,各在一方,无法得知他们的近况。结尾说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仍,不知道何日能够结束。世情反复,生死茫茫,前路难以逆料。全诗含蓄蕴藉,充满了手足深情。特别是“月是故乡明”,感人肺腑,脍炙人口。明知普天下共一轮同样的明月,却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就是移情于物。此乃诗人主观上对故乡怀有特别深厚情感的心理因素所致。这种偏爱,似不合理,却很合情,一往情深。
唐代怀乡诗,我们仅摘取一部分略作赏析。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怀乡诗,实在是不胜枚举也。炎*子孙不管走到天之涯、海之角,都不应该,也不会忘记华夏故国这一片热土。
––选自《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十五讲》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