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带下病医案一则 [复制链接]

1#

陈某,女,26岁,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反复带下量多伴阴痒半年余。

现病史: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白带量多伴阴痒,医院就诊,予西药口服及外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每以劳累或饮食不节后为著,平素嗜食生鲜肥膏。今为寻求中医治疗,特来求诊。辰下:带下量多,色*,有异味,阴痒,疲乏无力,腰酸而困,少腹隐隐作痛,舌质红苔*腻,脉濡数。

处方:四妙丸改汤剂化裁

苍术9g*柏12g怀牛膝9g薏苡仁15g

*芪20g山药12g茯苓12g砂仁6g苦参9g

百部12g白果12g鸡冠花15g白鲜皮15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餐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4月17日):药后带下量减,颜色转淡,疲乏减轻,仍有阴痒,予上方加地肤子15g,谷麦芽各12g,续进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年4月24日):药后诸症皆缓,带下基本复常,偶有口干,予上方去茯苓、白果,加石斛12g,续进7剂,以固后效,守方调治月余,诸恙悉除,随访一年未复发,疾病获愈。

按语:《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病俱是湿症,而以带下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为名。”本案患者带下量多,色*,有异味,伴阴痒,即*带也。虑其平素嗜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虚失运,内生湿邪,且久居东南湿热之地,内外相招,更易受湿热之邪,湿性黏腻难去,带脉失约,故发为本病。湿浊蕴结于下焦,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小腹作痛;湿胜作痒,浸淫流液,故带下量多而痒;湿热久羁,困阻中州,津谷乏布,四肢失养,故见疲乏无力;湿邪重浊,阻滞腰府筋络,阳气不得布达,故腰肌不仁、酸困如裹;舌质红苔*腻,脉濡数皆为湿热之象。四诊合参,此为脾虚湿盛、湿热下注之证。

吾师治以健脾化湿,清热除湿兼以祛风止痒,方投四妙丸改汤剂化裁。方中*柏,味苦性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如《珍珠囊》所述:“*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配苦参苦寒沉降,既清下焦湿热,又能杀虫止痒;苍术归脾、胃经,《本草纲目》载其:“健脾益胃,祛风胜湿。”其辛散苦燥,直达中州,长于健脾燥湿,合薏苡仁、茯苓、山药、*芪益气健脾,补益脾土、渗除脾湿,以固其本;砂仁气辛性温,能散能通,行气化滞,调畅气机;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鸡冠花性凉而涩与白果同用,既能收涩止带,亦能助*柏、苦参清热除湿;百部、白鲜皮同用燥湿祛风止痒。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带下自愈。

二诊药后带下减,颜色转淡,疲乏减轻,余症均缓,仍有阴痒,予上方加地肤子加强祛风止痒之力;谷麦芽健脾行气。三诊药后诸症皆缓,带下基本复常去白果,偶有口干,虑诸多燥湿药恐有伤津之虞,予上方去茯苓,加石斛养阴生津,续进7剂,以固后效,守方调治月余,诸恙悉除,随访一年未复发,疾病获愈,疗效满意。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