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杆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赛为母猪繁殖力的相关问题和提高方法 [复制链接]

1#

母猪繁殖力要如何提高?

母猪的繁殖力关系到仔猪的产仔数,母猪的使用年限、配种受胎率和泌乳能力等,从而直接关系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提高母猪的繁殖力是生猪养殖的重点工作。提高繁殖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做好后备母猪的培育工作,给不同阶段的母猪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从而满足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加强母猪的饲喂管理和日常的管理,还要做好疾病的预防和免疫接种工作。

一:后备母猪的择优选育。

1,后备母猪四肢一定要粗壮,粗壮的四肢才会有力量支撑怀孕后期母猪的体重,四肢也要有高度。母猪身腰要长,身腰长肚子部分哺乳期比较宽松,容纳更多猪仔吃奶。

2,水门要大与肛门有一定距离,肉垂向下。

3,会吃。

4,体重必需在二百八十斤以上。

5,奶头的数量,奶头最少也得六对且排列整齐对称,没有瞎奶头没有疝气史的,发情有规律性的母猪留后备。

6,无外八,眼睛有神,没有眼屎不发红不水肿,反应灵敏,声音洪亮。

7.蹄部无损伤。

二:提供适宜的营养保健

①猪在不同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养殖场在饲喂母猪时采用同一饲料,会造成母猪出现发育不良、体况不适宜等问题。可分为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和哺乳期母猪,妊娠母猪又可分为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空怀母猪也可分为配种前和配种后。

②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生理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母猪从断奶到参与配种这一阶段,母猪需要恢复体况,还需要促进母猪排卵、提高卵子的质量,这就需要酌情的饲喂高能饲料,但是在配种后到妊娠前期则需要降低能量饲料的饲喂量,如果此时继续饲喂高能饲料,会影响*体酮的水平,不利于胚胎的成活。母猪到了妊娠后期需要加强饲喂,以促进胎儿体重的增长,到了泌乳期,同样需要增加营养,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泌乳量,另一方面则是避免母猪失重过多,影响断奶后的发情排卵。

③备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第一次正常发情排卵是关键。后备母猪第一次正常发情排卵决定初配日龄的早晚,初情期越早的母猪,终生繁殖性能也越高。

三:母猪的管理工作

①建设合理的胎次结构,保持基础母猪群整体的繁殖性能,这就需要及时的淘汰老龄母猪和低产母猪,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一般胎次结构分布在1~2胎35%~40%,3~6胎50%~60%,7胎以上5%~8%。

②生猪养殖要坚持自繁自养,即使是引种也要做到严格检疫,确保种源地健康。

③要选择品质优良的饲料原料,尤其是玉米与麸皮,一定要保证其质量,对于有霉变可能性的饲料,可以加入品质优良的脱霉剂来降低霉菌*素对后备母猪发情的影响。

④注意营养全价,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供给。如维生素A、E、D及硒的供应,利于发情;充足的钙、磷利于形成结实的体质;足够量的生物素可防止蹄裂。

⑤在中小规模养猪场,由于后备母猪数量较少,对后备母猪专用饲料重视不够,怕麻烦则全程采用小猪料或中猪料替代,造成后备母猪生长过快,体重过大,体躯过肥,表现为不发情或少发情。

⑥为了确保后备母猪正常生长发育,体重50~60kg以下的后备母猪饲喂小猪料,随后逐渐过渡到专用的后备母猪料,一直饲喂到配种前2周。

⑦后备母猪体重kg左右前,采用不限量的饲喂方法,使其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kg左右后开始限量饲喂2.5kg/d。当然也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粗纤维或提供青绿饲料不限量饲喂。全期生长速度控制在g/d左右,7~8月龄体重控制在kg以下,P2点膘厚18~22mm。对于过肥母猪,要降低饲料中营养浓度,限量饲喂和加强运动来加以控制。

⑧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最主要措施

母猪免疫程序:

1.蓝耳苗(勃林格)肌注1头份,选择在每年2月1日、6月1日、10月1日普防三次。

2.口蹄疫苗(中农威特)肌注5mL,选择在每年8月30日、9月20日、1月10日普防三次。

3.乙脑苗(海利)肌注1头份,选择在每年3月10日、4月10日普防二次。

4.副猪嗜血杆菌苗(科前)分别肌注2mL,产前60天、产前40天。

5.繁殖.呼吸道综合症苗(天康生物或南农高科)分别肌注2mL,产前45-55天、产后15天。

6.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苗(科前)肌注4mL,产前30-35天。

7.伪狂犬苗(科前)分别肌注2mL,产前21-28天、产后20天。

8.大肠杆菌自家苗肌注4mL,产前21-28天。

9.猪瘟苗(广东永顺)肌注2mL,产后25天。

⑨补充光照,光照对后备母猪发情排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养猪生产中,猪的光照容易被忽视。灯管安装在母猪的头上边2.6m以下的位置,光照强度是正常人裸眼能在猪舍内看清报纸上小字为宜。约m2的猪舍分别需要LED灯W、节能灯W,同时要定期对灯泡或灯管进行擦拭,避免灰尘影响光照强度。补充光照时间视季节而定,冬季12~16h,春季8~12h,夏秋季节适当。大量试验表明,增加光照强度与光照时间,可明显起到促进母猪发情排卵的作用。如果补充光照与公猪诱情相结合,效果会更加明显。

⑩诱情公猪:后备母猪接触后,通过嗅觉、听觉、触觉、视觉以及心理因素等,对后备母猪的发情都有一定的作用。诱情公猪最好选择脾气好、行动缓、气味大、唾液多、善交谈的公猪担任。后备母猪体重达kg,日龄≥日龄,每天用试情公猪对后备母猪诱情1次,每次接触2~3min;后备母猪体重达kg,日龄≥日龄,每天用试情公猪对后备母猪诱情2次,早晚各1次,确保每次接触5~6min,但要注意诱情(查情)公猪与后备母猪要隔离饲养,母猪应看不到公猪样子,听不到公猪的声音,嗅不到公猪的气味,只有在查情和诱情的时候,母猪才能接触到公猪,这样才能提高诱情效果。

猪没有汗腺,不能通过排汗方式进行降温,当猪舍温度≥32℃,就会严重影响后备母猪的发情排卵,表现为不发情、少发情或延迟发情等现象。尽量避免后备母猪初情期发生在每年6—10月份的高温季节。同时,在高温季节到来时通过喷雾、洒水、湿帘、冷风机、通风及种树遮阴等措施降温。饲料中添加VC和VE及0.2%~0.5%碳酸氢钠,以降低热应激的影响,提高后备母猪采食量,但VC和NaHCO3不能同时添加。

后备母猪对圈舍的要求是体重达kg前每头母猪占圈舍面积1.5m2,而到了查情和诱情时,每头母猪最少需要2m2。饲养密度过大,很难观察发情,群养群体不宜过大,以6~8头为宜。后备母猪在群养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头母猪表现为发情症状,通过气味、排泄物、相互爬跨等,可以很好地刺激同圈内其他母猪的发情。

后备母猪发情记录是规模猪场培育和繁殖后代的一项基本记录,对日常管理和配种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后备母猪在日龄以后,需要每天用试情公猪到栏内诱情,同时结合压背与外阴观察来检查其发情情况。对发情后备母猪要建立发情记录,记录包括发情后备母猪的舍号、栏号、耳号、第一次发情的时间、外阴部变化、精神行为表现以及压背反应等。后备母猪数量多时除做好记录外,还要做好标记,等到查情结束时将发情相近的后备母猪赶入同一栋栏舍饲养,以便日常管理。对那些初情期比较迟、发情时特征不明显的后备母猪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四: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分析

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的非传染性因素很容易被忽略。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主要有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初情期迟缓、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迟缓、屡配不孕、隐性(安静)发情、卵巢及子宫疾病等。

1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初情期迟缓原因

①环境因素。主要指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②卵巢发育不全。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寄生虫病等,容易造成母猪卵巢发育不全。

③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营养水平不合理,造成体况过瘦或过肥。体况过瘦,体蛋白和体脂贮存不足,后备母猪生殖机能发育受阻或不能发挥正常的内分泌机能,从而引起不发情或发情迟缓;体况过肥也可抑制生殖机能,从而引起母猪不发情。据调查,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与肥育猪饲养管理错位十分普遍,即过分追求生长速度,用肥育猪料或中猪料代替后备母猪专用料,导致有些后备母猪虽然体况正常,但因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等及钙、磷等矿物元素,生殖器官和繁殖机能发育不良,造成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迟缓。饲喂霉变饲料会引起生殖机能紊乱,从而不利于后备母猪的正常发情。发情档案不完善也造成对异常发情母猪的处理不及时。另外,公猪刺激不够、高密度饲养和单体栏限位饲养等都会影响后备母猪的正常发情。

2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迟缓

①胎次。正常情况下,85%~90%的经产母猪在断奶后7d内表现发情,只有60%~70%的初产母猪。首次分娩断奶后第1周发情。主要原因可能是初产母猪身体仍在发育中,按体重没有完全达到体成熟;初产母猪在第1胎哺乳过程中体储消耗过多,使子宫恢复过程延长,从而延迟发情。

②营养因素。引起断奶母猪不发情的最常见因素是能量摄入不足。母猪断奶后因脂肪储存不足往往会导致断奶后发情时间推迟,甚至不再表现发情。母猪妊娠期摄入高能量会减少哺乳期的能量摄入,导致繁殖性能降低。相反,如果母猪过肥,卵巢内会沉积脂肪,卵泡上皮发生脂肪变性,同样会导致经产母猪不能正常发情。

③管理因素。母猪配种过早,可造成妊娠期营养不良,尤其是哺乳期承载着泌乳和自身生长的双重生理负担,往往容易导致体重下降过大,如果哺乳期过长,则对母猪的影响更大。规模化猪场饲养的瘦肉型引进猪种,其发情征状本来就不十分明显,如果配种人员对母猪的发情鉴定和配种技术掌握得不够娴熟或工作疏忽大意,就不能及时发现母猪发情,从而出现假不发情现象。另外,饲养密度过大,导致母猪应激及相互咬斗,增大了肢蹄病和乳房疾病的发生率,营养吸收效果变差而影响母猪发情。

④环境因素。当环境温度低于5℃或高于25℃时,母猪内源性激素分泌会出现紊乱,卵巢机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卵泡发育受阻,造成母猪推迟发情或不发情。对于断奶母猪每天要保证足够的光照。

⑤产科疾病。诸如胎衣不下、子宫炎症、难产等引起子宫复旧延迟的疾病都可使产后乏情期延长。

3染性疾病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包括病*性因素和细菌性因素,其中,病*性因素是目前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

病*性因素主要有猪瘟病*(CSFV)、蓝耳病病*(PRRSV)、猪伪狂犬病病*(PRV)、猪细小病*(PPV)、乙型脑炎病*(JEV)、猪圆环病*2型(PCV2)、猪流感病*(SIV)等。细菌性因素如链球菌、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衣原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感染引起流产、死胎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传染病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危害较大。猪伪狂犬病会引起初产或经产妊娠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或死胎。猪蓝耳病会导致母猪临近分娩时发生流产或早产,仔猪断奶死亡率高。猪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黏膜感染,导致母猪妊娠后发生流产和死胎。猪布氏杆菌病也称猪传染性流产,以母猪不孕为主要特征。此外,猪圆环病*2型感染、非典型猪瘟、猪乙型脑炎、猪流感、猪衣原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均可引起母猪不孕、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胎。

五:综合防制

1备母猪后备猪可分两个阶段饲养

70~日龄,按生长猪的方式进行饲养,促进消化系统和骨骼的发育;

①日龄后适当限饲,主要限制饲料的能量和采食量(日喂约2.5kg/头),但应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控制增重速度,调控其8月龄左右体重达~kg、背膘厚16~18mm进入初配,有效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繁殖机能的完善,因此,最好饲喂后备猪专用饲粮。有条件的猪场,6月龄后每天宜投喂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只有膘情合适,营养全面,后备母猪才能正常发情。

②对于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迟缓,饲粮中添加生殖营养素能完善生殖内分泌机能,使母猪的生殖轴系能正常发挥作用。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或纳米硒生殖营养素g,对促进后备母猪发情、改善配种受胎率效果显著。在后备母猪饲粮中添加与生殖相关的营养成分锌、硒和维生素E,加快了其初情期的到来。

2加强疾病防控和驱虫工作。

①首先要把好引种关,应到已开展疾病监测工作的正规种猪场引种。

②其次,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尤其在后备母猪发情期更须搞好栏舍卫生,以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③再次,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定期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严格执行兽医的治疗方案。在适应期和配种前各1周,选用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彻底驱除后备母猪体内、体表的寄生虫。

④建立发情档案并用公猪适时刺激。对已发情的母猪,要及时建立发情档案;对不发情的母猪,则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要求所有饲养种猪的人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要熟练掌握发情鉴定与配种技术,做好详细记录。

后备母猪初情期一般出现在~日龄,所以在日龄左右要有计划地进行公猪诱情。

⑤分群圈养,适当并群调群换圈。后备母猪宜采用小群圈养,每群4~6头,平均每头占圈舍面积应不少于2.5m2。达到6月龄后可多次并群后再分群,或同时换圈,或不并群调群而单独换圈,从而改变环境条件,刺激后备母猪发情。

⑥改善饲养环境、加强运动。应设母猪运动场,将后备母猪赶到运动场逍遥活动;日龄以上的,可以隔栏放入1头公猪适当诱情。

⑦药物诱导发情。

不发情后备母猪可内服中草药“催情散”,20~50g/d,连服3~5d。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根据体重肌肉注射~0IU,必要时隔1d再注射1次,但剂量应比第1次适当增加。

3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迟缓的防治

(1)加强对母猪的管理。哺乳期的母猪,必须喂给高能量高蛋白质全价饲粮,采取尽量采食,让其吃饱喝足,减少体重损失,达到断奶后尽快发情。断奶后母猪要根据体况合圈,体况差不多的合在一起,比较瘦弱的母猪要单独饲养,继续喂给哺乳期饲粮,每头每天投喂量不低于4kg,以促进母猪早发情。

(2)发情母猪刺激。选一些刚断奶的母猪与久不发情的母猪放在一栏,发情母猪追逐爬跨不发情的母猪,刺激其性中枢活动增强,可诱导发情。

(3)激素催情。根据正确的诊断结果,合理使用激素催情。对初产母猪,断奶后当天肌肉注射PMSG0IU。经产母猪断奶21~23d后仍不发情根据膘情和体重,肌注PMSG0~1IU,同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4屡配不孕的防治

配种当日肌肉注射*体酮30~40mg或雌激素6~8mg。

平时应加强公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使用公猪,控制好环境温度,适时配种,加强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尽可能避免各种应激,预防子宫炎等生殖器官疾病。

5传染性疾病因素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治

①重视引种检疫引种后要隔离观察检疫,以防带*种猪进入猪场。引进种猪应来自非疫区,在引种时认真了解供种单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引种后隔离观察45d以上,进行相关的抗原监测,结果显示阴性、临床观察无症状出现,并接种相关疫苗产生免疫力后,才可入场饲养。

②建立严格的消*制度,搞好环境卫生消*可及时将病猪和带*猪排出体外的病原微生物杀灭,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使环境得到净化。猪舍和环境平时每周消*1~2次,并经常更换消*药或交叉使用。

母猪产房最好实施“全进全出”式管理,批次之间空舍1周左右,对猪舍地面、墙壁、猪栏和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对粪尿、病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鼠、蝇、蚊等传播媒介,严防狗、猫、飞鸟等其他动物进入栏舍。

6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应根据疾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参考猪群平均抗体水平、疫苗产生抗体时间和免疫期,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程序化免疫接种。种猪应每半年进行1次疫病检测,每季度进行1次免疫抗体检测,重点监测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病等。

小结

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有条件的猪场应尽量采取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模式,采取封闭式饲养管理制度。在饲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加强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和环境调控,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随着养猪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母猪繁殖障碍已成为制约养猪生产效率的瓶颈。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非传染性因素,也有传染性疾病因素。只有从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环境控制、疾病防制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才能使母猪繁殖障碍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增加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